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满分50分。2.客观题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3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1.在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沿革中,下列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秦朝——唐朝——西汉——隋朝B.秦朝——西汉——宋朝——唐朝C.隋朝——唐朝——北宋——南宋D.西晋——东汉——明朝——清朝2.(原创)《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讨伐)。”该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导致地方诸侯分裂割据B.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的义务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D.王位世袭制的确立3.(原创)关于周代的政治制度,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记载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由此可以推知()A.周代分封制下社会等级森严B.我国古代祭祀的风俗始于周朝C.周天子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周朝严格遵守前代的祭祀制度4.(原创)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长子)该材料反映齐桓公()A.否认宗法制下的嫡庶观念B.崇尚法家的集权思想C.主张废除西周的礼乐制度D.极力维护宗法制的传统5.《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其原因可能是()A.“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B.秦朝实行“重武轻文”的政策C.“太尉”在秦朝主要由皇帝兼任D.长期兼并战争导致军事人才匮乏7.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世袭,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统治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的选拨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了丞相制度走向解体9.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江浙行省B.宣政院C.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10.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历程。下列引用语中与科举制相对应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1.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来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唐朝中后期推行募兵制度C.宋朝在各路设置转运使D.元朝在地方实施行省制度1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3.右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朝都城长安B.北宋都城开封C.元朝都城大都D.秦朝都城咸阳1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事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各种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要务15.右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