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表现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①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②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③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微点拨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概况人力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年纪50年代后,自行车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机械动力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运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共交通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行民航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1)邮政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扩展。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3)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加试——(b)(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2)国人办报①1873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2.影视业的发展加试——(b)(1)电影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②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④改革开放后的名作有《小花》、《红高粱》、《霸王别姬》等。(2)电视①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新格局逐渐形成。3.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加试——(b)(1)兴建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②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主题一动荡变化中的近现代生活史料实证史论总结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突出特征(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