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二.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要求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2、学会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三.重、难点解析:重点:1、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2、三大改造的特点;3、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点:1、总路线的实质;2、三大改造的影响;四.具体过程(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使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3、“一五”计划(1953—1957)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突出成就。表现:①全国工业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原因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三大改造的过程: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心爱心专心过渡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⑵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方式:国家资本主义。分为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低级国家资本主义是指采取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高级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公私合营。③意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成就——1956年中共八大(1)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主要内容:①正确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正确指出了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历史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2、严重失误: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原因: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2)进程: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又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3)影响:“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3、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轨道。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十年特点: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