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案教学目标: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思想感情,背诵全诗。教学重点:理解全诗,体会农民的矛盾心理。教学难点:此诗讽喻的意义,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诗《观刈麦》。(板书课题和作者,同时释题,同学间交流了解作者。)(一)新授: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2、幻灯出示重点字词,检测注音。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3、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4、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5、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A、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生回答后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落实翻译:家田输税尽)小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他“自愧”,于是他自言自语道:(二)延展:此诗中的农民生活是如此辛苦,此诗外的农民又如何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教师小结:古诗中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众多。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三)诵读:引言:“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以下是一位网友对本诗的阅读建议,请你参考他的建议读一读。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有一点丰收的欣慰,节奏比较快。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平静的念下来就好,不用特意调节速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心相连的感觉,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悲伤、压抑节奏较慢,最后一句声音拉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总结: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我们结识了他笔下的刈麦的丁壮和贫苦的妇人,我们感叹他“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忧民情怀,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作为一个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