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导致“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银价激长。2.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正确。3.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案D解析中国从“中世纪”的农耕文明逐步迈向现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故D的说法错误。4.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图片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不知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战败原因是中国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日本是资本主义经济,故A符合漫画寓意。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6.“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在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判断为《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正确。A、B、D是《辛丑条约》的规定。7.右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A.灵活的策略B.洋人的朝廷C.无奈的选择D.末日的徘徊答案B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投靠列强,彻底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仔细观察图片,清政府对内怒容(指严厉实行专制统治和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是笑容,意指清政府对外推行卖国妥协政策。再联系题中的“1909”、“讽刺清政府”等信息可知B项与漫画的内容相符。8.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清光绪帝、不割我土地。本题须从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内容来判定,从内容上看,A、B、C项都有割占中国领土,排除A、B、C项。《辛丑条约》没有割占中国领土,从时间上看也符合题意,D项正确。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