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二.学习目标:1、新中国成立;(识记)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识记)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掌握)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识记)三.重、难点讲解重点: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难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习过程]一、新中国的诞生(识记)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会议代表来自5个方面(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别邀请人士)、45个单位,共有662人,表明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以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9月29日,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坚固政治基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重要意义的文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还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首都为北京、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等。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识记)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①时机成熟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已经成熟。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主要内容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