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一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B.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C.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2.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这说明A.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B.都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高度集权3、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庭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A.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5.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A.君权神授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皇权至上6、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7.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A.主张中央集权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分封制D.反对郡县制8、《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A.相互牵制,互为监督B.程序繁琐,效率低下C.分工明确,互为补充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9.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反映了汉代察举制A.开始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员B.官员选拔注重品行和才学C.未打破血缘世袭选官制D.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10、BC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监察地方官员D.管理地方行政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3、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需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缺乏实际的权力B.行省的权力集中专断C.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4、《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正确的是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腹里”B.地方设中书省,简称行省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D.西藏归枢密院管辖15、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16、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