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科标准练(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B[根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故排除C项;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强调等级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故排除D项。]25.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D[根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故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故排除C项。]26.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B[根据材料“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可知,国家政治中心的雕版印刷品不如杭州的;由材料“蜀刻甲天下”可知,南方的印刷品优于北方,侧面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品地区差别,而未涉及毕昇改进印刷术,故排除A项;由材料“宋时蜀刻甲天下”可知,蜀刻精良,而未涉及交子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雕版印刷品超过北方,而未涉及程朱理学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27.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D[根据材料“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由于北方减少对南方购买的数量,从而导致南方棉纺织中心的衰落,从而说明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商业市镇依赖全国市场,而未强调跨区域商业网络,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而未涉及商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而未涉及南北地区地域分工,故排除C项。]28.马克思在1850年指出,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