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解体”是指()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B.手工工场行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C.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体2.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小农经济受到冲击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C.西方国家倾销商品D.列强打开中国市场3.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A.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B.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C.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D.对封建制度实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革新4.1874年,某官员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若再因循汇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为此他主张()A.创办军事工业B.创办民用工业C.向日本派遣留学生D.创办近代海军,巩固海防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下列民族工业出现于广东南海的是()A.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B.张謇的大生纱厂C.方举赞等的发昌机器厂D.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6.19世纪70年代前后,我国境内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工业()A.都出现在南方的通商口岸B.都是私人投资的近代企业C.都属于外资在华近代企业D.说明自然经济已完全瓦解7.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国商务报》报道:“风气忽开,大为更变,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从中可知()①戊戌变法推动了经济发展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8.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恤商惠工”政策是为了()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C.顺应世界发展潮流D.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9.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了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0.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A.苏州B.重庆C.上海D.沙市11.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C.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1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A.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B.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13.1945年8月,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的排挤B.官僚资本的重压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14.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唯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B.抗日战争时期C.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D.抗日战争胜利后15.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公报》中记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