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可知曹邴氏因经营冶铁业致富,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铁业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答案:B2.《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解析: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故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冶铁,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项错误。答案:C3.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这种衣料应该是()A.麻B.葛C.丝D.棉解析:由材料中“4世纪”“罗马”“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等信息判断:丝织品早在汉代远销罗马,且丝织品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特征,故C项正确。答案:C4.右图为乾隆年间《棉花图》,图中附有简要说明和清乾隆帝题诗:“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虚之人,莫不负挈纷如。”《棉花图》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扩展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解析:材料“远商翕集”“肩摩踵错”,描述了当时棉花交易市场的盛况,棉花交易市场的盛况从侧面反映了棉布已经取代麻布,成为大众衣料,故选D项。清乾隆帝题诗说明A项错误;B、C两项内容图文没有涉及。答案:D5.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记载:“(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这一记载直接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A.从业人员多,生产规模大B.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D.机器生产已经形成并发展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仍旧采用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故B、C、D三项表述均不准确。材料中“万杵之声殷地”“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说明了景德镇制瓷业从业人员众多和规模巨大,故选A项。答案:A6.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解析:从材料“一州唯两家能织”“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可以得出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B项正确。“惧他人家得其法也”说明手工业技术没有推广,也没有通过家庭得到传承发展,故A、D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亳州出的轻纱比较出名,并没说明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项错误。答案:B7.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解析:由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判断其产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答案:A8.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解析: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