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作者认为宗法制度A.弱化了族长的权力B.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C.强化了国家的管理D.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2.《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县制3.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A.设立中外朝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D.推行刺史制4.《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A.等级的森严B.中央集权的强化C.皇权的独尊D.文化专制的扩展5.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A.世官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6.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御史大夫、刺史B.三司使、刺史C.监御史、枢密使D.御史大夫、节度使7.清初,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A.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B.杜绝宦官干预朝政C.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承袭明朝政治制度8.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A.辅助皇帝处理政务B.成为全国政事中枢C.囊括内阁六部机构D.各项制度趋于健全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巨额赔款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10.巡抚是清朝重要的地方大员。1840年,全国十五个巡抚中,七个由满人担任,八个由汉人担任;到1864年,十五个巡抚均由汉人充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中央政府的权威性逐渐丧失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11.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B.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D.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12.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武昌起义的爆发B.五四运动的兴起C.国民革命的开展D.中华民国的成立13.有学者在评价某场运动时指出:“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无产阶级是先锋队14.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