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60分。)1.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A.政治制度发生变化B.中原地区经济发达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D.周王地位衰落2.《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此制度的作用是A.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B.维护社会的安定C.强化君主专制D.加强了周王的权力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A.《史记》的记载B.秦简的记载C.民间的传说D.史家的学术观点4.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D.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5.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A.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B.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C.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6.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8.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A.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C.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9.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应出A.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B.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D.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10.《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11.英国首相与中国明朝内阁首辅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是由国家元首任命B.两者都是中央政府首脑,都领导各部C.中国内阁权力来自皇帝,英国内阁权力来自议会D.中国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民主政治的象征1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13.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这些做法A.进一步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