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先生和狼【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课后15个词语,能用“犹豫”“大吃一惊”造句。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老农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教学重点】能从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老农的机智、果断。体会本文的寓意。【教学难点】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人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东郭是一个复姓,你还知道有哪些复姓吗?(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简介(全班齐读)学法1、作者简介:马中锡(约1446―约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人。明成化11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马中锡工散文,卓然自立,长于寓言,以《中山狼传》最有影响。今存其子马师言所编《东田漫稿》6卷和清康熙时乡人贾棠所刊《别本东田集》15卷。2、背景切入:《中山狼传》是很多人非常熟悉、且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篇寓言体小说。这篇寓言,在明代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它写成不久,即被改编为杂剧上演,至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3、寓言的特点:(寓言诗篇幅短小,情节单一,常用讽刺与夸张的手法,突出漫画式人物形象,具有诗的凝练含蓄的意境氛围。语言精练而理智,有韵味而又富于哲理,且耐人寻味。)具有劝喻性和讽刺性,常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将深奥的哲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三)学习生字新词素来、信奉、周旋、原委、居然刻毒、张牙舞爪、忘恩负义、凭据(四)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1、课文主要写了关于东郭先生和狼之间的什么事?提示:课文主要写了东郭先生好心救了狼,狼反而要吃东郭先生的事。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角色?小组讨论:分别用几个动作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提示:东郭先生、老人和狼。救、吃、打、教育。3、分析人物形象。提示:东郭先生:迂腐、愚蠢、糊涂;狼:狡猾、凶残;老先生:机智、勇敢、果断。4、分角色朗读课文。5、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提示:对待像狼一样狡猾凶残的恶人,我们决不能同情,决不能讲仁慈。(五)合作比较探究1、讨论:《东郭先生与狼》主要批判对象是谁?故事告诉你的主要道理也和《渔夫的故事》完全一样吗?提示:《东郭先生与狼》的主要批判对象是东郭先生,批判其不分敌我任意施舍同情,尤其是批判东郭先生已知悉忘恩负义者的真面目后,还对这种忘恩负义之徒施舍怜悯的迂腐愚蠢的“仁慈”。《东郭先生与狼》与《渔夫的故事》的极相似之处为两点:第一,主人公所面对的都是忘恩负义之徒——这可能是善良的人们所认为最可恨的小人,认为是凶残的敌人中最卑鄙的一类。第二,克敌制胜之法如出一辙。都不与敌手正面冲突(如不说你不该杀我、吃我),造成敌手麻痹大意。都是以“我不相信”这类表面上顺从或支持敌手(即言外之意是,只要我相信了,就由你处置)的暗藏圈套把敌手引回其原先所处的“困境”。都是利用了敌手的愚蠢和疏漏。中山狼是不知道回到布袋就进入了困境,魔鬼是一时忘记了胆瓶曾是他的受难所。这样的疏忽和愚蠢,如果不是在寓言和民间故事中,人们会觉得难以置信。它的普遍意义就是渔夫说的,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战胜他的妖气。要战胜一时占有优势的邪恶势力,关键是充分发挥智慧,在智力上胜过他,包括进行“欺骗”、制造假象、利用其疏漏、造成他麻痹等等。请回袋中(瓶中)不过是有趣的共同形式。包含的共同道理主要就是以上所说的。但两者要告诉人们的主要道理并不完全一样。如前所述,对东郭先生式的愚蠢“仁慈”的批判,《渔夫的故事》就没有。而《渔夫的故事》的完整故事所包含的另一些道理,即第8课练习说明中所分析的,在严厉打击、惩罚之下的魔鬼(坏人)可能出现向善的一面,这又是《东郭先生与狼》所没有的。2、续写故事。狼又被装进布袋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