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3、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五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三、老师范读,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四、整体感知:分段一、(1)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二、(2—6)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儿子的真挚感情。(1)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2)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3)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三、(7)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思念之情。中心:文章通过父亲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送“我”只身北上,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抒发了父子深情。五、思考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试着找出来。六、小结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3、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满院狼籍—悲哀的泪买橘背影—感动的泪混入人群—离别的泪晶莹泪光—伤心的泪二、新授1、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因此写得最详细。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开篇设题——背影;中间叙事——影;望父买橘——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背影在文章中起线索作用。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2、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4次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