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表达【备课资源】对基因表达过程中几个问题的认识1.“有义链和反义链”的理解一般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献上,常把作为转录模板的那条链称为有义链。而在较新的文献上,将双链DNA中用作转录模板的那条DNA链称为模板链,与转录模板链互补的那条DNA链则称为非模板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出的mRNA链的碱基序列与非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一致,惟一不同的是,非模板链中的T在mRNA链中全部置换成了U。正是由于非模板链的碱基序列实际上代表了mRNA的碱基序列,只不过在mRNA中将T换成了U,因此,非模板链又被称为编码链和有义链,而用来转录mRNA的DNA链被称为反义链(antisensestrand)。因此DNA双链中的有义链和反义链与转录的mRNA链的对应关系示意图如图:mRNA链:3'—UACCAUUUCCUC—5'反义链:5'—ATGGTAAAGGAG—3'(模板链)编码链、有义链:3'—TACCATTTCCTC—5'(非模板链)2.mRNA的转录并不总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的某些基因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链,而另一些基因则以双链中的另一条为模板链。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模板链,DNA双链都可以作为模板链。因此,我们可以说DNA双链中任一条链的碱基序列都能反映DNA双链所包含的遗传信息。3.基因的碱基数:mRNA的碱基数:氨基酸数是不是6:3:1呢先看两个实例:例1,人的血红蛋白中有一种蛋白质叫β-珠蛋白,它的基因有1700个碱基对,基中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能够编码146个氨基酸。例2,人的一种凝血因子基因的186000个碱基对中有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能够编码2552个氨基酸。在第1个例子中基因的碱基数:氨基酸数=1700×2:146接近于23:1,第2个例子中其比例为186000×2:2552接近于146:1。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基因的碱基数:氨基酸数并非6:1。究其原因是:(1)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即能转录为相应的mRNA,用心爱心专心1进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区段。真核生物中编码区通常是间隔的,不连续的。也就是说,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分隔开成为一种断裂的形式,其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叫外显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叫内含子。在转录时外显子和内含子能同时转录为mRNA,但转录完成后还要对mRNA进行进一步加工,即将内含子转录的区段切去,再将外显子转录的区段连接起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因此,mRNA的碱基数应为所有外显子碱基数的1/2,并不是基因碱基数的l/2。(2)加工后的mRNA与核糖体结合,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在遇到起始密码时才开始翻译。起始密码通常不是最初的一组核苷酸。终止密码通常也不一定是最后一个密码子。一条长的mRNA分子可以有若干个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并能翻译出多条肽链。因此mRNA的碱基数:氨基酸数并不是3:1。综上所述,基因的碱基数:mRNA的碱基数:氨基酸数并不是6:3:l。不同的基因具有不同的比例关系。4.真核细胞基因的不同区域发生突变结果不同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上具有调控作用的序列中,如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上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使得RNA聚合酶不能识别该位点,并不能与之结合,结果编码区不能转录,此时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就不能表现。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的内含子上,使内含子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虽然该基因的遗传信息改变了,但这对该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结构及性状表现没有影响。因为基因表达时,编码区中的外显子和内含子虽然都转录,但转录后所形成的初级转录物还不是成熟的信使RNA,还需经过剪切和拼接过程。具体来说,剪掉内含子的转录部分,再将外显子的转录部分拼接起来,便形成了一条长度短于编码区的成熟的信使RNA,这条成熟的信使RNA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的外显子上,使外显子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该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决定的信使RNA中的密码子肯定要发生改变。再经翻译所形成的蛋白质以及由此蛋白质表现出的性状一般要发生改变,但不是绝对要发生改变,因为有些种类的氨基酸具有多种密码子,虽然信使RNA上的密码子改变了,但有可能变成对应同种氨基酸的另外一种密码子,翻译后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使得突变后的基因所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