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的三个回归祝杭斌高考作文写作,在不断地求索与纠偏中,亦在不断地完善。综观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审视高考作文评分的细则、剖析高考作文的写作的实践,我们预测:2008年高考作文的写作,与往年相比,将在以下的三个方面,呈现出必然的回归:一、选材:从历史回归现实选材,是考生首当直面的作文问题。回望高考作文写作的轨迹,我们的脑海,依然会浮现这样的印象:上个世纪末,当话题作文以其崭新的面孔呈现于考生面前的时候,众多考生在思考如何选取作文的材料时,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科幻领域,于是,一篇篇以科幻为题材的文章被考生炮制出来。科幻文章,在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翅膀的时候,也带来了想象的泛化和无际。缺乏生活的根底和真实、胡编乱造地选择文章材料的做法,遭到无数有识之士的诟病,以科幻为材料的作文,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消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既然,科幻的题材不被看好,那么,怎样的选材,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高考作文的选材,在如此的背景下,面临着重新的选择。举步围维艰之际,众多的考生,依据自我的价值判断和应考作文审题的需要,放眼于悠远的历史空间,选择了千秋仰慕而又高贵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的文章的材料: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纷纷走进高考的考场、走到高考考生的笔下。历史人物的入文,增强了考场作文的人文色彩、丰富了考场作文的历史底蕴。但是,由于部分考生历史视野的狭隘或偏执,选材时,总是不假思索地将仅仅自己熟知的两三个历史人物,硬是拉进自己的作文,导致阅卷老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观看屈子行吟江畔、自沉汨罗的场景,一次又一次聆听司马迁忍受奇辱、发愤著述的呐喊,一次又一次领略陶渊明采菊东篱、从容淡定的情怀……。重复的阅读和乏味的阅卷,让阅卷老师对历史选材的文章渐生厌恶之感。因此,以有限的历史人物为文章材料、复述古代经典的文章,渐被冷遇。高考作文的选材,再次遭遇高考评分的尴尬。高考作文的选材,如何摆脱俗套、跳出窠臼?2007年江苏一位考生的满分佳作,给我们指点出走出迷津的路径:这就是解除历史选材框架的束缚,重新回归现实生活。那篇题为“怀想天空”的文章,聪明的考生,选择了一个人的天空——丛飞的天空;三个人的天空——因缆车事故、跌落悬崖的三口之家,将生的希望,留给幼小的孩子,为弱小的生命撑起一片血肉组成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青岛“微尘”爱心团体的慈善事业,以此作为文章的材料、并将其巧妙地连缀成文,三则材料独立成段而又相互关联、内容层递而又主旨显豁。文章所彰显的现实性,强烈地抓摄着读者的眼球、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由此我们断言:高考作文,摆脱历史材料选材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回归现实。从历史回归现实,是高考作文选材的必然的趋势,也是12008年高考作文写作的一大亮点。二、对象:从他人回归自我当我们翻阅一篇篇高考作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众多的作文,在营造文章内容的时空时,总是从他人的生活中截取材料,而舍弃现成的自我的生活材料,形成写作对象的“无我化”。在那些“无我”的作文中,我们大多看不到作者自己的影子,看到的仅仅是孤立于作者之外的人物、及其他们的活动、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活动。那些文章,把他人当作了文章写作的对象,忽略了自我的存在。如此的文章,极易导致高考作文现实性的缺失,割断历史与现实、自我与生活的关系,因而影响作文的分数。平心而论,选择怎样的人物、作为文章的写作对象,这是作者的自由,本应无可厚非。然而,高考作文对象无我化的出现,却极易滋生出高考作文的许多不足,衍化出作文写作上的一些不良文风,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考场作文所涉及的生活内涵,应是真实生活内涵的浓缩和提炼。无我化作文的最大弊端,在于所写文章生活内涵的虚拟化。虚拟化的存在,为架空的虚构和胡编乱造的习气,提供了得以渐染的环境。高考作文,其虚拟化的表现,主要集中人物塑造的虚拟化、文章内容的虚拟化,以及由此而传达出来的情感的虚拟化,而情感的虚拟化发展的后果,便是高考作文情感的失真。每年高考阅卷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遇到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