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爱莲说》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衬托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三、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花中的仙子”。(放莲花组图)历来有许多咏莲的名篇佳句,李白赞她的清新“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杨万里爱她的绚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却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在写莲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让我们走近周敦颐,跟随他去欣赏醉人的荷色。二、简介作者,文体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②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③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过渡语: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由文章的题目,你认为文章应该始终贯穿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我们来听课文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和文中蕴涵的情感。并注意导学案上的字音。2、齐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3、展示预习结果(词语、重点句子)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②“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四、引导质疑,品析课文过渡:状物力求“绘其形,传其神。那请同学们齐读读文章第一段找找问题组一:”本文作者是怎样描绘莲花的?又是从哪几方面写莲之形象?作者又赋予莲怎样的内在品质?参考:A、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B、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C、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总结:可以说这些描写,是将莲花人格化了,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问题组二:过渡:既然莲花在这里赋予了它一种高贵的品质,文中第二段也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思考这里的“君子“指怎样的人?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把莲花比作君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洁品质(生活态度)?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文章意在托莲花之形而言君子之志)从而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问题组三:文中“隐逸者”、“富贵者”又指怎样的人?作者对这两种人又有怎样的看法?参考:作者把菊比作隐逸者(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的人),他不完全赞美隐逸生活(处事态度消极),只赞同陶渊明不苟于世人(洁身自好)的品格,流露出“惋惜”之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显得很庸俗),可见作者对于世人的贪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