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陈光洁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确立期。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成为主体时期。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冯友兰、牟宗三等。他们都在汇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来解释儒学,发展儒学,乃至建立起某种新的儒学体系。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从理论上讲,它是由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面构成的:超越层面:天命,这里既指自然性质的天,也指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社会层面:礼,主要是指政治伦理制度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心性层面:仁,是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十分周延的人生范围和哲学领域。儒学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只是不断地丰富、更新着,而从未破坏、逾越过这个范围,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者、创始人的地位从未动摇过。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由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逐渐也转变为一种体现、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dyourtitle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Addyourtitle东南大学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节选一、《大学》来源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二、《大学》地位《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释题——大学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学问。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博学)明德亲民至善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使天下归于太平治理国家整治家庭修养自身端正内心使心意诚实获得知识探究事物原理大学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内圣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心—吴兢《贞观政要》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董仲舒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大学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外王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大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修身士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士阶层西周春秋,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战国时代,士是一个流动的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三纲、八目”间的逻辑关系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枢)明明德至善亲民基础培养完善目的排比与顶针手法,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