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画风》小学语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处理《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制造”这一单元之中。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沟通,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二、教学法的选择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动教学。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育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育创新精神。同时还制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假如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二)深化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然后我再采纳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沟通。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趣,喜爱艳丽的色彩,喜爱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超,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进展。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