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2、能从所找到的不等式的解集中,确定符合题意的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经历“解决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回顾拓展”过程的感受与体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实际,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思想的初步体会。学习方法:自主探索、试验与归纳、讨论与交流。教学过程:一、学生课前准备不等式有哪些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复习:解不等式3(1-x)<2(x+9),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解:去括号,得3-3x<2x+18移项,得-3x-2x<18-3合并,得-5x<15系数化成1,得x>-3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二、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尽量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解:分别计算两种付费数:(1)买18张门票:18×10=180(元);(2)买20张门票:20×10×0.8=160(元)。因为180(元)<160(元),所以张立同学的提议是合理的,18人买20张门票更合算。师:从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实际生活里错综复杂的数量问题。现在,请大家思考新的问题:当人数是17人、16人、15人……时,是否都是买20张的团体票比普通票便宜?少于20人时,多少人买20人的团体票才比普通票便宜呢?(二)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实际问题中存在不等关系,需要用不等式的知识去解决,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我们通о•-30过建立关于不等式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1、某学校计划购买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800x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x<5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例2、甲、乙两商店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的优惠?师:这个问题较复杂,从何处人手考虑呢?先请同学们找出题目中甲商店与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生:甲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100元后;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50元后。解:设累计购物x元(x≥100),则在甲商店购物花费是:100+0.9(x-100);在乙商店购物花费是:50+0.95(x-50)。①若在甲商店购物花费小:100+0.9(x-100)<50+0.95(x-50);②若在甲、乙商店购物花费一样:100+0.9(x-100)=50+0.95(x-50);③若在乙商店购物花费小:100+0.9(x-100)>50+0.95(x-50)。答:综上所述,当x<50或x=150时,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当50<x<150时,在乙家商场购物花费小;当x>150时,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三)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做一做:某班同学35人去春游,共收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