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初中语文组张楠【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补充材料,通过讨论、画图等方式,准确翻译课文第三段内容,理解重点文言字词的释义、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2.通过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分析、朗读,说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说说文章带来的启示,理解“实事求是、克服臆断、拒绝盲从”的科学精神。【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2.对文中所出现的两个“笑”字进行理解、赏析。3.理解老河兵所说得话。4.准确地表达文章主旨,结合课外补充材料进行思考,说出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学习难点】对老河兵所说的话进行深入思考,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过程】1.引趣·课堂导入还记得第一课时我们所了解的故事内容吗?寺庙山门前的石兽沉入水中不见了,既不在落水处的河床上、也不在河水下游十余里。一位讲学家说,去河沙下面找找吧!石兽们到底去哪了?我们一起来找线索、抓石兽。2.朗读·整体感知河中石兽(第三段)清纪昀(jǐyún)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转转(zhuǎ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3.释义·课文理解①结合预习作业,请你说说它们的意思,注意对其中加点字词进行理解。一老河兵闻之闻:听见(因为我们曾经在《木兰诗》中学习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盖:表示原因求之下流,固颠。固:本来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但:只(《木兰诗》中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然则天下之事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请你完整、流畅地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留、替、调、补、删”等翻译方法的运用。当求之于上流:应当在河水上游寻找它。渐激渐深:(河水)越冲击,(坑洞)越深。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的。③请你参考课下注释,结合以上材料,与周围同学两两结合,试翻译课文第三段内容,互相纠正、补充。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在导学案作图部分动手画画。(此时教师在学生中辅导,两位学生根据文中老河兵的话在黑板上作图。)④请在黑板上作图的学生向同学们解释自己的思路,请其他同学逐句翻译,最后教师出示检验题目题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对比两种翻译,请选出你认为更恰当的一项。适宜的答案应为(B)A.然而天下的事情有很多,只知道一个因素,不知道第二个因素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一个道理就随意地判断吗?B.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用主观的想法判断吗?4.细读·人物分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末尾,对文中人物的做法进行评论。作者意图批评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进行臆断”,他在批评谁呢?请完成下列表格。人物寻找方向寻找依据寻找结果事中态度僧人落水处、下游十余里①石兽沉重,落水不移②水流涌动,冲走石兽①竟不可得②寻十余里无迹坚定地寻找讲学家河沙深处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无嘲笑僧人自信满满老河兵河流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冲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倒掷坎穴中,转转不已。得于数里外嘲笑僧人、讲学家,自信十足,洋洋得意众人无无无服为确论②“一讲学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读二人话语的内容,力求读出语气,分别说说二人的“笑”有什么意味?讲学家的“笑”,来自于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来自于读书多,自认为了解石头和河沙的性质。老河兵的“笑”来自于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来自于他多年水上生活、工作的经验,这些经验促使他比僧人、书斋中的讲学家考虑得为周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