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类共15个文言虚词,重点虚词是“其、以、而、之、于”。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其一犬坐于前。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表反问语气;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三、作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三、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而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二、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之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