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用餐》说课设计一、板块地位《用餐》是长春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第6板块《用餐》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以“家”为主题,由一篇情境识字、三篇课文、一个表达、一个综合学习活动组成。《用餐》一课是情境识字,《中秋节的晚上》是一篇非常简单短小的散文,《小动物的家》是一篇童话故事,《家》是一首儿歌。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围绕“家”这个主题展开,让学生知道:不仅人类有家,小动物有家,天上的星星有家,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有家,家是温馨甜蜜的。本组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用餐情境图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温馨幸福的三口之家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一家人用餐时的温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时,要体现教材的整体性,注意前后的联系。教学本板块时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情境、课文的作用,让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把识字和生活结合起来。二、教材分析1.文本解读用餐一课为情境识字,它借助照片及图片创设出一个三口之家就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与用餐相关的事物并学习相关的字词。照片中,父亲把刚做好的清蒸鱼端上桌来,女儿高兴地坐在桌旁,看着香喷喷的饭菜,拿着筷子好像在说:好香的饭菜呀!妈妈坐在一旁,面带笑容地看着女儿,眼中充满了无限的幸福!桌上摆着汤、米饭、香油,还有筷子、勺子、水杯等餐具,不难看出,这一家人正在吃着中国式的传统饭菜——中餐。在照片的下面还有五种与用餐相关的实物,即叉子、刀、橙汁、奶油、面包。这五种事物与西餐有关。本课中出现的很多实物旁边,都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注音词语,这些词语承载着识字的任务。2.教学价值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用餐这一情境中积累词语,学习汉字,感受用餐时家庭的温暖,了解中西餐的一般知识。本课为本板块的首篇,课文的一开始就是一张醒目的照片,把大家带到了一个温馨幸福的三口之家。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看图、谈话了解本板块的核心话题,再让学生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在情境图中的许多的实物旁边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注音词语,这些词语承载着识字的任务。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用餐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词语。教学时,可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图片,使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教学时,还应充分利用汉字的规律去识字。如:“汤”“油”“汁”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或液体有关系;“饭”是食字旁,与食物有关;“勺、叉、刀、包”是象形字,让学生感受汉字自身特点的同时对汉字产生兴趣!三、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字,认识“木字旁”。了解“刀”字的字理演变过程。2.能主动积累有关用餐的词语。3.感受家庭用餐时的温暖,初步了解中西餐文化,有爱惜粮食的意识。四、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刀”“叉”等字的字理演示课件、与用餐相关的图片、照片等。(二)教学思路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本课是本板块的起始课,教师可以从家这个主题来引入,将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谈话、看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三口就餐时浓浓的亲情,温馨的氛围。再让学生观察画面,可问学生:桌子上都有什么?认识了这些事物你们想不想也来认认这些词语呢?从而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2.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自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学时可让学生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又可让学生在自主圈画的过程中对所认识的字有初步的了解。在认读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准字音,如“勺”“叉”“汁”都是翘舌音,读准“汤”“香”是后鼻韵母。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范读、领读或借助拼音来读,对于难读的字音可多读几遍。(2)图文对照,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识字。识记生字时,要充分利用本课的情境图,对于学生熟识的事物,可让学生介绍介绍,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教学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图片、词卡,让学生摆一摆,认一认,也可让学生做找朋友、举卡片的游戏,在活动中轻松愉悦地识字。(3)发现规律,利用汉字自身的特点来识字。如:“汤”“汁”“油”三个字都是三点水旁,这三个字都与汁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