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事小情深,并背诵课文。2.使学生在掌握理解每小节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内涵。独立自主识字。3.品读课文,体会献爱心,树立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的中华名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目标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美好意愿。教学工具:小黑板字卡课件第一课时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1、解题,引发兴趣。“盲”是什么意思?2、想像体验,激活情感。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一分钟,做一回盲人,说说你的感觉。那一位盲人老婆婆平时生活会是怎样的?如果你是住在她隔壁的孩子,你平时会为她做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自学生字词。(1)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一读。(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往日替3、学生交流。4、同桌之间互相读,仔细听一听他哪里读得好,你要向他学习;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帮他纠正,看看哪桌的同学读得最出色。5、卡片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6、各自试读课文。7、指名读课文,分组读,赛读。评价。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梳理课文,理清脉落。(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给盲婆婆送蝈蝈。()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四、识记生字,练习写字1、教师再次出示不带拼音的“盲、呵、滋、婆、绿、替、难“等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口述:在没学生字之前内,你已经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3、重点指导认识容易出错的字。如:“盲、童、忘”是后鼻音;“领、您”是前鼻音等;(可以由学生自己说)4、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目标:(1)分析这些字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3)给这些字找朋友。5、小组学习后,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的识记方法。6、教师示范,指导写字。(出示“我会写”的10个字)(1)出示“您、忘、婆、替、童”①静态观察:读字学生独自观察这组字,弄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②动态观察:看范写观察老师范写,注意书写笔顺。③体验观察:临写学生照样子书写,特别注意老师提示的字。1④对比观察:展示(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五、描红练习。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读词卡2、找朋友游戏一连字成词。二、看图激趣,导入新课(出示插图)指导观察图画,图上画了哪两个人?(1)他们各自的神情,动作怎样?(2)学生自由说,老师小结图意。[以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送蝈蝈的心情学习第一小节1、指名读,思考:“红领巾”给盲婆婆送去了蝈蝈,从他的眼神、动作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小学生?2、“红领巾”给盲婆婆送蝈蝈时,心情怎样?(1)学生找关键词:乐呵呵喜滋滋(2)这样的词你还积累了哪些?3、指导朗读。着重指导“乐呵呵”和“喜滋滋”,读出了“红领巾”高兴、乐意的语气。学生评价朗读。四、充分想象,丰富体验——送蝈蝈的用意(一)学习第二小节。1、你想这个小朋友到了盲婆婆家,会对她说些什么?2、自读第二小节。3、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小朋友对盲婆婆怎样?4、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第二节。(二)学习第三小节1、(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2、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3、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4、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5、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