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议论文相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文章运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加深对议论文的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骨气的含义,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畏难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应尽可能解开这种思想包袱。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难点:理解骨气的含义,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交朋友一定要讲“江湖义气”。那你认为“江湖义气”是指什么?(生自由答)有的同学认为“为朋友两肋插刀”“该出手时就出手”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骨气。其实,错了。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骨气?怎样才算有骨气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我相信,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一定会对“骨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授:一、回顾议论文相关知识。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指出在何位置?明确: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开头第一句话。2、为什么题目《谈骨气》不是论点?明确:谈骨气是论题,是作者要谈论的话题,并不是论点。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只有“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符合论点要求。3、作者在提出这一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明确:“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态度鲜明,体现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多读几次,调节起学生的情绪。三、学生合作,深层探究。1、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提示:我们已知道议论文对论点要用材料进行论证。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学生很容易找到事实论据(三个事例)和道理论据(孟子的话)。2、用简明的话概括三个事例。论据一:文天祥拒绝降元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论据三:闻一多宁死不屈3、迁移拓展:除了这些人,你觉得还有哪些人也是有骨气的(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3)威武不能屈——方志敏,刘胡兰,霍元甲……4、引用孟子的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1)解释了骨气的具体含义(2)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5、背景链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感悟无产阶级骨气内涵。同学们,作者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使我们确信“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大家可知道,作者写作本文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又面临着国外的巨大压力。(链接背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大声读课文最后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四、课堂讨论。继承优良传统,争做有骨气的人。1、小王同学一次违反校规以后,被老师批评不服气,并与老师顶嘴,不承认自己错误,有同学说小王真有骨气。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骨气的表现?明确:有骨气≠顶嘴(江湖义气)2、当代中学生怎样做才算有骨气呢?五、作业布置。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提示:课文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