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课前系统部分•课堂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二、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和杂文,属于论述类。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三、学生分析•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个单元首先出现,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六、教学策略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课堂上重点使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问题探究法,课下运用比较阅读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七、教学用具Ppt课件•课前探究部分•师生互动部分课堂总结部分课后作业部分•1.课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说明:尽管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但文章饱含感情,语言精粹洗练,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可以更好地领会文章内涵、品味语言。)•2.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弗罗姆。•3.思考以下问题:同学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你越来越体会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请举具体例子。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共同讨论。•1、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内容我想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伴随成长,我们会越来越感受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请同学们具体说说你有哪些体会?(设计说明: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激发兴趣,引起质疑)2、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3、同学们就文句本身质疑。•例如: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这是一个长否定句,转换成肯定句,意思就清楚了。命运是指上帝或神。上帝保护婴儿,婴儿诞生后离开了母体,也没有感到特别的恐惧。这句话强调了母体对婴儿的重要意义,意味着安全感。•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由自恋引起的孤独”怎么理解?•自恋即自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