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请为今天这首乐曲保留你的耳朵……肖邦故园“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乔治·桑“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李斯特走近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音乐•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德曲》、《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细说名城波兰肖邦视频走进故园肖邦故居肖邦故居内的琴房肖邦故园肖邦故园14-1920-274-13阐释肖邦音乐同故园风光的关系揭示肖邦音乐的精神力量肖邦音乐与故园景色融为一体简介故居,高度评价肖邦及其音乐创作价值1-3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简朴”“清寒”“简陋”等。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只要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但肖邦故园是肖邦的,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请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表达作者对肖邦的敬仰。•故园对肖邦的重要性。•说明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关系。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音乐创作的关系。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4至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弗洛伊德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他的天赋?还是后天的经历?请同学们结合9—12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故园中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最后一句,“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未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了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