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张岱大声朗读并思考: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挐独往湖心亭看雪。从这三句话中,你看出了张岱的什么异常行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质疑:“独”与“两三”真的矛盾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比较赏析: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总写一句,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赏析: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景致由大到小。锤炼的量词尤言茫茫天地间,景与人的渺小。小结:“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强烈的对比,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白描手法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赏析: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映衬相公之“痴”。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行景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心赏析: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痴”字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高雅的情趣。本文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