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课堂展示,巩固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教学重点:莲——君子的美好形象;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作者的志趣和情操。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谈谈花。为什么要谈花呢?老师先卖个小关子,待会大家就会明白的。好了,下面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花,要说清楚为什么,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哦。(学生各抒己见)很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点高难度的,有谁能就自己喜欢的花用相关的诗句表达出来的?(如: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的不错。可见,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而且诗如其花,都非常漂亮。我们这节课要讲一个古人,他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绝世佳作。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爱莲说——周敦颐)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说”体裁课题意思为“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生字词段释义:1、听课文录音,给难字注音:(叫学生上黑板注音)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2、难词、各段释义,疏通全文。二、品位语言,领悟语感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全班朗读)1、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3、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5、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结合课文,逐一解答:(1)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2)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3)对比、衬托(正衬、反衬):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厘清学生的思路。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气:“香远益清”——芳香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4)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5)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三、实践语言,习得语感。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