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学生喜欢的季节,由老师谈到文坛….自古以来,文坛诸多文人墨客每逢秋天,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的。激情导入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字义;达到背诵默写全诗。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读准字音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zhāoliáo节奏4c364b7f1497bf6e298e5b1bfcf09b4a.mp4词语释义寂寞凄凉。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排,有推开、冲破的意思。蓝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研读本文对比手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作者首先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出自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和愁等同起来,认为愁便是心上之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2.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胜春朝”?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衬托出诗人对秋天的赞美。3.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诗人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即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有动态美。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从这一个字,也可看出刘禹锡在困难面前那种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在这句诗里哪个字用的好呢?可看做第三句是描写秋之形美,那第四句便是秋之神韵了。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同时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大度。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3).《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研讨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从反面立意,反衬本人对秋天的赞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的写作特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文章先从反面立意,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反衬“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