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心细的人一、导语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细微的表情和姿态。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喜上眉梢,他内心一定很高兴;如果他眉飞色舞,他内心一定很得意;如果他满脸愁容,他内心一定很担忧;如果他眉头紧皱,他内心一定很痛苦。二、习作技法细点拨说起神态,你肯定能想到笑与哭。说到“笑”,你能说出多少种不同的表现吗?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对“笑”有一个精辟的总结:最愉快的笑是有说有笑;最高兴的笑是眉开眼笑;最自豪的笑是哈哈大笑;最没意思的笑是不笑装笑;最难为情的笑是捂面而笑;最幽默的笑是别人笑自己不笑;最呆痴的笑是莫名其妙跟着别人笑;最使人不高兴的笑是嘲笑;最使人捉摸不透的笑是假笑;最阴险的笑是皮笑肉不笑;最可怕的笑是奸笑;最难听的笑是狂笑;最残酷的笑是冷笑;最美丽的笑是心灵和眼睛一起笑。同样是笑,却有不同的表现。同样是笑,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正是这细微的差别,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看来,捕捉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是多么的重要啊!1.要捕捉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道。“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袁鹰《白杨》在《白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爸爸的描写抓住了神态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爸爸的神态变化成为文章中的一条线索:“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总结表达妙招:神态的变化反映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事情的不断向前发展,他的神态也是不一样。要捕捉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也反映出人物心理的变化。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神态,要注意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让读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