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沁园春•雪二、题解与背景: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五、巩固与迁移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六、布置作业: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毛泽东景:江山多娇(望)评:古代帝王(惜)颂:人民大众(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