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写作思路。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学习目标《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解题整体把握••文章通过对()的评论,论述在斗争中•应当采取()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谋。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第二部分(2-4段):写留侯的“忍”,或者说是圯上老人教“忍”。第三部分(5段):写留侯用“忍”。第四部分(6段):析史迁之疑,驳世俗之见。•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先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充分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圯上受书()•刀锯鼎镬()•虽有贲、育,无所复施()•挟持()•鲜腆而深折之()()•孺子()欲自王()•称其志气()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自读检测•1.指出通假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卒:猝见:现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1.必有过人之节•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子房以盖世之才•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7.彼其能有所忍也•8.然后可以就大事气度、节操告诫太,过分正超(胜)过只,仅仅如果成就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古今义):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持有怀有(抱负)可贵,值得珍惜把(他)看作用来……的代“富贵人家”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一词多义)过人之节亦已过矣匹夫见辱以匹夫之力匹夫见辱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超过,超越)(错)平民百姓,指一般人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被表现5.特殊句式(1)此固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3)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资料链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喏。”……资料链接…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