踱步在黑白键上的钢琴诗人——肖邦(Chopin)F大调《夜曲》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波兰)肖邦故园认识肖邦研读文本与肖邦促膝谈心一把祖国的泥土与他相随近20年,最后撒在棺木上,伴着他长眠;“妈妈,可怜的妈妈!”咽气的前一刻,念念不忘的始终是祖国母亲;唯一的遗愿是要友人将他那颗飘在异乡的心送回生他养他的波兰;…………弗莱德烈克·肖邦(Chopin)于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户教师家庭,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钢琴演奏和作曲上的天赋,于四岁学习钢琴,七岁写下《g小调波兰舞曲》。于1830年离开波兰后,便再也未踏回故土(侨居于法国巴黎)。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长得很英俊,中等身材,白肤褐发,他的眼睛十分有神,鼻梁微微弯曲,长发自然地下垂,小心翼翼地卷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处处流露着温柔潇洒而可爱的姿态。E大调练习曲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这张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肖邦画像是公认最能体现肖邦个性的。另一个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马厩灰烬掳掠庇护厄运伶仃夙愿通衢陶冶烙印蕴藏给予缱绻馨香雪橇狐裘荒诞不经命途多舛浮想联翩玲珑剔透茕茕孑立jiùjìnlǔlüèbìèlíngdīngsùqúyělàoyùnjǐqiǎnquǎnxīnqiāoqiúdànchuǎnliánpiāntīqióngjié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只有一个名词。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宫殿式的府第荡然无存,简朴的小屋却永存。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