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211Web数据库访问技术25/1/212内容安排Web应用编程基础Web编程动态技术JSPJDBC连接Web编程动态技术Servlet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及应用基于MVC的Struts技术JMSJ2EE概念及规范25/1/213Web应用的兴起Internet技术的发展(尤其WWW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的兴起及发展远程信息共享及交流新技术的兴起以SUN公司为代表的JAVA技术的发展微软.NET技术的发展25/1/214Web应用需求—业务逻辑客户端WEB层DBMS客户端客户端业务逻辑层25/1/215Web应用需求—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数据接口展现用户前端数据获取模块原数据库25/1/216持久性数据管理应用数据:产品清单;个性化信息:用户名及用户密码等;应用元数据:关于应用数据的数据,数据库的元数据的数据字典,表字段之类;应用逻辑:数据库中保存代码(存储过程),这些代码通过应用组件访问和执行;报告数据:数据报表及展现数据,供决策分析参考。25/1/217Web需求可访问性:指网络连通;可用性:能够无差错地得到访问和处理;可行性:能够模拟实际的业务;有用性:对实际数据进行操作,并获得一些结果或能够达到某些逻辑目标。25/1/218应用处理模式的发展1965-1985:以大型机为核心的集中式处理模式;1986-1990:以PC/文件服务器为核心的文件共享式处理模式;1990-1996:以二层、三层C/S结构为主流应用处理模式;1996-20xx:以web为核心的N层分布式应用处理模式。25/1/219一、二代模式的特点第一代信息技术以大型机为主体,提供了高度的集中控制,但不易于操作。PC之所以一出现就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它易于使用。PC与传统的网络技术相结合,成为第二代信息技术的主流,即文件/服务器结构。但由于应用程序及电脑的主体转而面向个人,整个系统的总体开销和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执行效率及容量也不足。25/1/2110三、四代模式的特点二层和三层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解决了执行效率及容量不足的问题,使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化变成现实。然而,由于PC的多样性,如何有效地管理控制整体系统并不断予以更新始终是一个“瓶颈”式难题。web技术的出现,使企业应用系统能有一个简化的、低廉的、以Web为基础的客户端,并重建了一个高效率的节约的服务器端。25/1/2111抽象应用体系结构user接口业务逻辑computer数据管理25/1/2112C/S应用体系结构—胖客户user接口业务逻辑computer数据管理25/1/2113C/S应用体系结构—瘦客户user接口业务逻辑computer数据管理25/1/2114C/S应用体系结构—混合模式user接口业务逻辑computer数据管理如在客户端保证电话号码输入格式为:123-456-789025/1/2115胖瘦客户演化最初的集中式大型机结构所采用的传统终端,相对其主机而言是一种“瘦型”客户端。90年代初,电脑工业的发展使“瘦型”过渡到功能强大的“胖型”客户端,即PC时代。Web技术的发展又一次回到“瘦型”客户端。当然,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从整体环境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向“开放式”结构不断迈进的过程。目前正向一个真正开放的、与平台完全无关的环境过渡。25/1/2116Web应用体系结构web新型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体系使企业摆脱了以往那种需密集人力资源的、高成本的操作及管理方式,而转向web服务器,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建立高效灵活的应用系统上。这种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体系立足于数据库服务器的能力、可管理性以及向应用程序提供必需数据的灵活性。25/1/2117Client/Server模式的优缺点优点:由于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的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客户操作界面设计个性化,具有直观、简单、方便的特点。同时由于开发是针对性的,因此,操作界面漂亮、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自身的个性化要求。不足:由于是针对性开发,缺少通用性的特点,业务变更或改变不够灵活,若改变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进一步的业务拓展困难较多。需要专门的客户端安装程序,分布功能弱,不能够实现快速部署安装和配置。兼容性差,对于不同的开发工具,相互之间很难兼容,局限性较大。若采用不同工具,需要重新改写程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