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有趣,有效。1、学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3、通过猜想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重点:识字、写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多媒体课件。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方案二:猜方言。假如老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今日我们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读题目。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间或、偶像)(2)读作者。(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假如学生提到“衰”字有“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āi”。)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读诗)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1.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悉了。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3.出示生字:(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2)组词,给“何”字扩词。[“何”在口语中使用少,不常见,组词可以起到强化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作用。](3)认真观察这三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提醒注意什么?(“音”字注意上宽下窄中横长,间距匀称日形长;“客”字要注意撇捺舒展,口部稍小。)(4)写字。认认真真描一个写两个。(5)评价并改进。三、猜想年龄,理解诗意1.生字会认、会写,而且能把字写美丽了,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2.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小朋友能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老师能不能提高要求?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好,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想年龄,老师板书。)3.猜,其实也要有根据,你不会说老师只有10岁,也肯定不会说我90岁吧?那么,贺知章到底几岁,黑板上哪个年龄可能最正确呢?请你用心地看一看课文115页,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4.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读好“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你最想朗读哪句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的“。”,说明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