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加讨论探究的体验;培育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育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育学生正确科学讨论态度和科学讨论方法;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动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一、主要问题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老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动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讨论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合实践活动课。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二差师资:老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老师履职不力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老师的质不高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课老师的安排多为遮眼,常是退居二、三梯队的人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较之其他课程领域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涉及更加广泛复杂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任课老师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别在管理、组织、讨论、指导能力上,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