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风》微课程设计方案作者信息姓名王金红所教学段高中所教学科地理单位名称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微课程信息主题名称山谷风选题意图确定课题是制作微课的首要环节和起点,科学的选题是微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教授《热力环流—地方性风》这一主题知识点时,发现不少学生对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山谷风”不明白,不理解,掌握得不扎实,这方面的练习出错率高,而这个知识点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基于此做成微课来处理。内容来源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适用对象高中地理教学目标通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利用其解释山谷风的形成原因与产生的地理影响。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辅导□其他直观逼真的课件能令教学如虎添翼,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按照教学设计精心制作课件。利用配图古诗“巴山夜雨涨秋池”来导入新课,利用PPT动画讲解山谷风的成因与影响,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制作方式(可多选)□拍摄□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其他预计时间(不超过10分钟)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设计意图(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出示配乐诗《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及四川盆地图,观看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PPT链导入新课,进入学习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接)PPT课件动画演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与原因,尝试画出其运动示意图。(链接演示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自己得出初步结论,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形成结论:1.图示结论2.文字结论:由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距离地面白天温度越高,在白天山坡上的温度要比同一海拔高度的谷底上空温度高,所以空气在山坡上是膨胀上升的,谷底上空空气是受冷收缩下沉的,于是在山坡上就形成由谷底吹向山坡的谷风,晚上地面降温快,离地面的空气也随着迅速降温,所以山坡上空空气温度相对同一海拔谷底上空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由山坡吹向谷底的山风。结论的形成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山谷风的形成原理,灵活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跟踪训练:读下图“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图4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4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对于图4中的气温、气压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的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B.图中的等温线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C.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D.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3.据实际调查,图4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巩固山谷风形成原理的学习和应用。设计亮点:微视频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最佳。视频简短不但有利于师生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方便师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因此,微视频所讲授的课题不可能过大过泛。教学课题应选取教材的某一重点、学生学习的某一难点、课堂的某个精彩教学环节或教师的某个独特的教学行为等等细微的内容。微课除了要有微视频外,还应有微教案、微学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配套资源。微课制作的策略很多,有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合作探究、反馈互动;激趣引入、逐步推进;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恰当的策略或结合运用多种策略。针对不同类别的观众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教师和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应从观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设计有针对性的微课。只有这样,才能物尽其用,实现微课的最佳使用效益。《****》微课程学习任务单填写说明: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一、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大气热力环流—山谷风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利用其解释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