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玩”撕纸——幼儿撕贴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初探无锡市通德桥实验幼儿园马勰【内容摘要】:幼儿撕贴画的取材生活化、过程游戏化、呈现方式艺术化,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一种活动孩子们从点点纸片,缕缕纸条之中感受充满惊喜的游戏操作、体验饱含乐趣的艺术创作,收获成长与发展所需的多种能力。本文主要从幼儿撕贴画的活动特征,以及指导原则、指导要点等方面阐述教师对幼儿的引导与支持,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化活动中成为乐“玩”、会“玩”的“玩”美儿童。【关键词】:幼儿撕贴画游戏背景【正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对幼儿来说,艺术如同一场游戏,“玩”就是艺术活动的最好方式。他们在“玩”中全情投入,在“玩”中张开身心,将多姿多彩的艺术活动与精彩纷呈的游戏紧密融合。孩子们藉此述说心底纯真的情感,吟唱眼中缤纷的世界。其中,撕贴画就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一种方式。以下,是我们开展幼儿撕贴活动的主要思考与尝试:一、幼儿撕贴画活动的主要特征。1、取材生活化。生活中有许多种彩纸,它们色彩层次丰富,自然肌理多变,还有着生动的形象和景物,比如超市宣传的广告纸、以往用过的挂历纸、大大小小的旧报纸、过期杂志的彩页、包装商品的购物袋、美术活动的边角料等等。这些都存在于幼儿生活中,取材方便,材料充足,信手拈来,都能作为撕贴画的材料。和孩子一起发现、收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素材,通过撕贴活动释放其中潜藏的美,创作出一件件作品,既能让幼儿体验到饱含乐趣的艺术创造,又感受到对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的珍惜。2、过程游戏化。撕纸,在孩子的眼中,原本就是一种爱玩的动作性游戏,充满了“宣泄”与“自由”的满足,洋溢着“打破”与“重建”的快乐。在撕贴过程中,幼儿用手将各种材质的纸随意撕成形状各异的小块,自由进行创意组合,拼拼贴贴成为有趣的画面。活动过程符合幼儿天性,操作方法适合幼儿兴趣,能给与他们充分的、真实的游戏感。3、呈现艺术化。基于方法,撕过以后的纸会自然形成不规则的、毛糙的轮廓边线,形态质朴,有一种稚拙、原生态的美感。各种纸的质地、厚薄也不同,贴好后并非很平整,能使画面出现立体感,装饰感。而且,缤纷的颜色会让画面具有绚丽的色彩,更加丰满的色调,以及灵动的色感。同时,在撕贴过程中,幼儿不断与材质之间互动,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取舍,依着自己的兴致来组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随时引发即兴联想、即兴创作,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个性。小朋友往往会用看似像又不像的形式来表现,呈现效果夸张、独特、富有艺术性。二、撕贴画的指导原则与要点。(一)总体指导原则:1、循序渐进。幼儿发展的水平、能力各具特点,因此,我们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鼓励小班幼儿玩撕纸,感受撕的动作,体会撕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发展。引导幼儿撕长长的纸条当“烟花”、“面条”、“树枝”,撕大大小小的块状做成“石头”、“房子”、“积木”、撕绕圈的圆形拼出“饼干”、“糖葫芦”、“毛毛虫”等。对有些能力弱的幼儿,提供一些边缘有小孔的材料,引导他们同样能体验到快乐的成果。对中班幼儿,继续引导他们撕各种形状,可以鼓励孩子尝试组合形状,开展大胆地想象,“哪些形状可以在一起做好朋友?”、“它们像什么?”也可以引导孩子给形状联想添画,对图形进行自由解读“你会让它变成什么呢?”随着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活动经验的丰富,大班幼儿的撕贴渐渐趋向了有主题的创作,他们能把撕贴和其他形式的美术表现手段融合在一起,还喜欢用许多小小的碎纸片来合作拼贴。2、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在经验水平、表现能力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的目光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画面上,更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解读,敏锐地接受画面中传达的讯息,尊重孩子多种多样的撕贴尝试,让他们能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3、融入常规。幼儿在撕贴时,难免会产生许多零散的碎屑,造成一定程度的杂、乱,影响到创作氛围与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