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方法与过程目标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2、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2、引导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2、知识归纳与拓展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⑵、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诗经》两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多媒体显示)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导入语: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多媒体显示)<<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多媒体显示)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