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与杜郎握手(十二)——访鲁忧思录罗田骆驼坳中学课改课题组江焕礼岁月有如流水,冲涮着如烟的记忆。那漂逝的常常让人留恋,却是浮云;而沉淀的往往令人回味,因为厚重。2010年11月初,冯校长带领的山东之行,一晃快五年了,有些印象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远去而渺茫,反而有如上品陈酿历久弥香。一、出罗田清晨,出发。旅游大巴载着一行三十六人在大广高速公路上飞驰。出罗田,历麻城,转周口,越兰考,仿佛是一眨眼就进入山东。同伴们有说有笑,五彩缤纷的笑话如同成串爆竹很快引爆了车内快乐的空气。但我,却炸不起来。望着窗外秋后萧瑟的田野,心灵的大地也一片荒凉:名校考察这是第三次,随风而逝的汩罗,过眼烟云的洋思,还有马上的杜郎口。感谢校长栽培,带我出访。其实,我对教育版的农业学大寨或是当代版的大跃进有些反感。也许是落后了:什么都可以浮躁,跟风。但教育是科学,科学就不能跟着感觉走。否则,前一代人农业学大寨,开山造田,后一代就要恢复生态,植树种草;或者上一代人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下一代人就要饿肚皮,勒紧裤带过日子。生活的逻辑是严格而严肃的。二、上梁山旅游大巴载着一行三十六人继续在大广高速公路上飞驰。傍晚时分,到达了梁山县城,哈!一百单八好汉纵横驰骋的水泊梁山,在眼前一览无余。只可惜,宛子城中藏猛虎,而今猛虎难藏,因为梁山树小如葱;蓼儿洼里聚飞龙,如今飞龙难聚,因为水泊泊水难寻。沧海桑田,世异时移。虽然,还是不得不上梁山!校长在聚义厅慷慨陈词:同志们啦,一个学校无特色,就难以生存!重点高中以升学为特色,求之者甚众;职业高中以就业为特色,追之者鲜寡;只有普通高中,在两扇磨盘的夹缝内拓展生存空间,谈何容易!随着初中毕业生源的锐减,则普通高中最先缩水,随之而来的阵痛,加之没有鲜明的特色,更亡无日矣!因此,教学中那些阻碍了学生能力培养及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和环节,必须革新,这个梁山,早就势在必上!夜宿梁山,眼底一片五光十色的灯海,表面的繁华,却难掩内心之沉重,校长对一个县域高中的洞悉明察秋毫,无懈可击,其忧虑是前瞻性的!更何况:远者,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不仅让敬爱的温总理无言以对,更让千千万万以捏笔杆训人子孙为业的人们,日日如芒在背。近者,连比邻重点高中的同行也在喟叹:为什么一些好苗子进高中,高一时感觉能取清华北大,高二则华科武大,高三只是湖大。其势,仿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上了梁山,就要替天行道。那么高中教学的“天”是什么,“道”又是什么?可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追随宋江,替天行道为一小卒,则为天职。如果轰轰烈烈上梁山,风风火火去招安,不过是一场儿戏!则是不屑。三、达荏平清晨,出发。旅游大巴载着一行三十六人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出梁山,过东平,穿平阴,越黄河,经东阿,达荏平。一所其貌不扬的初级中学,宛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清纯而原生态地缓缓流淌。这就是杜郎口中学。访问杜郎口中学就像逛公园。车到校门口,在门卫的指挥下,顺着校外的柏油路行进一百多米才找到合适的车位,来访的大巴太多了。已排满了校门外的两侧,随意数了数,我们的是第39辆,从牌照上容易看出,有来自新疆、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湖北、福建、江苏等各省的。哈!今天来访的足有一千人。进校门时,每人门票是一百元,各人领一张听课证,挂在胸前,就可以在任一教学楼,任一教室听课。其情景,又有些像逛超市。而教学楼一楼走廊的电子大屏滚动显示全楼每个班的简况表格:班级、老师姓名、职位、学生人数,各节教学内容,已上课的学生反馈结果,一目了然。第三节课,观摩了业务副校长张代英组织的初三(2)班地理课,内容是《西欧》,其课堂之生动,能力之凸现,理念之前卫,给我以强烈震撼,甚而至于涌出了泪花。10+35的时间模式,清晰而明了的课堂展示的六个环节,大胆而反叛,理性而自然,师生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可谓炉火纯青!接着又看了三节课,还是地理。中午凭听课证在食堂二楼就餐,摩肩接踵,好不容易挤进第二批,仍有50余桌。饭后,信步校园,气势恢弘的报告厅,主席台上,男女两名学生用多媒体向来访者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