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吉林省在计划经济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很突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研究了吉林省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协调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吉林省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吉林省;经济;不平衡发展;收入差距文献综述:在发展的进程中,平衡发展是所希望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的历史因素,生产和消费水平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济的滞后发展,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就希望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同时的发展,这以罗森斯坦一罗丹、纳克斯、纳尔逊和斯特里顿等人为代表[1]。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区位优势不一样只能将有限的投资在一些部门和地区,然后再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的关注。王秋影,徐效坡在《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一文中,以吉林省9个地(市)州为研究的地域单元,通过人均GDP总量、速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测量指标分析吉林省区域经济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总体处在不断扩大的状态,但近年来差距有减小的趋势;罗丙艳,尚琳,贾文毓的《吉林省城市化地域差异分析》引入城市化不平衡指标来研究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分析吉林省区域内部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认为吉林省对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而言的不平衡指数略有上升,而对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而言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则出现了下降趋势。刘日昊《中国经济区域非均衡研究—兼论吉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一文当中,利用聚类分析生产函数估计、脉冲响应分析等对吉林省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行了定性分析聂丹《吉林省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中通过对吉林省41个县市应用多元统计的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吉林省中部、西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屈珍国在《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中,运用指标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通过比较吉林省各个地区的经济指标,分析了不平衡发展的利弊,提出缩小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建议;宋莉岩在《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分析了造成吉林省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马颖璐在《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中通过吉林省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时间序列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及其成因。于蓬蓬在《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研究了吉林省产业集群的概况和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朱林在《吉林省区域经济差距调查》中通过对吉林省九个市州发展水平的分类比较,分析了吉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提出发展对策;吴艳华在《吉林省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研究》中通过研究吉林省经济的发展与吉林省居民的收入,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关系;冯娟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关联性》中研究了我国及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关联性。一、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2]。(一)、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冈纳·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