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扶与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段描述中有很多当下很流行的术语:“独立”、“自主”、“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几个词烘托了学生的地位,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因此,现在的很多课堂总是从头探究到尾,看似热闹,学生的主动性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能力似乎也提高了,可是,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盲目的探究只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有时甚至是课堂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当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还未形成固定的体系,没有指导的探究是无效的。我们再来看看上面那段描述,其中还有这么几个词:“互动”、“引导”、“促进”,这几个动词恰恰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用两个通俗的字眼,实际上就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把握好的“扶”与“放”。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8.、9的分与合》时我就对课堂上如何把握好“扶”与“放”的度进行了一些尝试。虽然之前已学过了2-7的分合式,貌似学生应该很容易就能想出8、9的分合式(实际上很多学生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甚至记忆过所有的分合式,但那时是机械记忆)其实这节课有很多了教学点,如摆花片时“每次移动一个”、“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只填4个分合式而要学生根据4个分合式想到其它的分合式,前两个是对顺序的要求,而后一个,在之前教学6、7的分合式时是将想到的写在虚线框里,这节课直接要学生在心里记,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正因为这节课有这么多新的教学点,因此我分两段进行了8、9分合式的教学。在教学8的分合式时我扶的较多,并不是我不相信学生,怕他们说不出来,而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很多知识对他们来说总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于,他们想的是对的,表达出来可能就会让老师哭笑不得,如这节课要学生写4个分合式,学生可能8个都会写,但写哪4个,却不是每个学生都清楚地,他们可能还不明白题目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教学8的分合式“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带着学生才做,并通过问答和观察图的方式延续前面6、7的分合式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了7种分合式,再追问学生:“这7个分合式只要记住几个就行了?记哪几个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借机就把黑板上的虚线框写的给擦掉了,然后再让学生看着4个分合式,有序的想一想刚才分的过程,并说出7个分合式。由于“扶”的到位,学生说的很精彩。这就是8的分与合的教学过程。由于血色很难过已经基本掌握了操作的方法、形成了“有序”的思考、学会了记几个想几个,因此,9的分与合我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经历了每一个过程,而这个时候,我走到了学生身边,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巡视和校对,我发现9的分合式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100%(当然,不光是分合式,还包括前面所有的过程)。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培养。这难道不是一个做老师的最愿意看到的吗?扶放是一种教学措施,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扶乃扶持引导,助其走上正路不偏颇,放则放手,给其自由,挣脱桎梏与限制。只扶不放,墨守成规,依赖过甚,永无独立登顶之曰:只放不扶,不加制约,自由散漫有误人子弟之忧。教学生学数学,犹如教孩子走路,有扶有放很重要。“扶”是指点,是教师施教的主导作用,“放”是锻炼,是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中,既注重扶,又敢于放,扶中有放,放中铺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