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典型例题【例1】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保持340m/s不变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D.小提琴的琴弦停止振动,仍有声音发出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质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因此选项A正确,D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且在固、液、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介质中速度的大小与温度也有关系,在空气中(15C)时,传播速度为340m/s,而在空气中(25C)时,传播速度为346m/s,因此,选项B错误,C正确.答案:本题应选择AC.【例2】张明和王红欲测一段铁路的长,但没有合适的刻度尺,他们查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于是张明站在欲测铁路的一端,王红站在另一端,张明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王红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声响的时间间隔为2s,求这段铁路有多长?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教会学生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分析生活现象.错解:错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1)不懂声音传播的物理过程,不知道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2)误认为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时间为2s.分析: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故能听到2次声音,2s是声音在空气和铁轨传播的时间差.正确解法:设铁路长为s,则声音在空气中和铁轨中传播的时间分别为:,∴∴.答:这段铁轨的长度为729.6m.【例3】在一个长931m注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了三次声音.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0.4s,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2.1s,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在铁管中和水中的声速各是多少?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运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知识与公式来解题的能力.分析:敲铁管的一端,声音同时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由于在这三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关系为,所以在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来,第二次由水传来,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的时间之差.解:设铁管长为s,则代入数值解方程组得答: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为3910m/s,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459m/s.【例4】牛叫的声音与蚊子叫的声音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牛叫声音音调高,响度大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对音调和响度概念的理解.错解:A或B.错解分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将音调和响度混为一谈,概念不清.分析: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牛叫的声音较低沉,即振动频率低,音调较低;蚊子声音尖细,即振动频率较高(翅膀扇动得快),音调较高.但牛的叫声明显比蚊子的大,即响度大.正确答案:D.【例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D.音色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无关,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乐音的三要素与发声体振动的关系知识的理解.分析: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高(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所以音调与振幅无关.响度是人耳接受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它一方面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另一方面与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因为声音传得越远,分散得越厉害,声音也越小,所以响度与振动的频率无关.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与振幅和频率都无关,即使是鼓与锣振动的频率和振幅一样大,人们也能清楚地分辨出鼓声与锣音来,就是因为它们的材料不一,音色各异.答案:C、D.【例6】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选题角度:通过本题提高学生运用声音的频率范围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解析: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