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光谷三小,杨思)摘要:以人为本和主体性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的表现。同时,主体性的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这二者,不得不让直面新课程的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作出相应的变化。以前教师“照本宣科”“灌输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由此可见,德育也是一个教育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故此,教师在德育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一)做孩子们的倾听者,噪音变乐声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学会倾听,“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说到“倾听”,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教学领域的新人,上学期间对课改体悟最深的便是这一点,在平时对孩子们的教育中我常常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可是一件事的发生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自己却关上了倾听的耳朵。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当你面对一群刚刚入学的孩子时,你会发现你的耐心怎么都不够用,曾几何时,我是一个从来都不怕谁来挑战自己耐心,爱心和责任的人,步入工作伊始,我彻底觉得这些孩子们是我的梦魇。班级里有个名叫叶虎的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他任何时候都会发出声音,每每强调课堂纪律似乎对他无效,午休时所有的孩子都休息了,教室里总会传来一阵不合适宜的嗡嗡声。经过谈话,批评等各类教育似乎对此无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当所有的同学都坐在教室午休时这名同学在教室的长廊上打扫清洁,突然又传来那种我听了心生厌烦的声音,准备上前制止,当我走到他的身后,似乎他还未发现,我细细的听了听,原来他是在哼一首歌,因为各种约束,他每次只敢低声哼唱。这一次,我带他到办公室让他唱给我听,原来是《我们都是好孩子》。于是,我第一次对他露出了笑容,摸摸他的头,跟他讲:“原来你唱歌这么好听,老师都感动了,你确实是个好孩子,以后大课间时你都给咱们班的同学大声的唱一首歌,好吗?”他高兴的点点头。以后的每天,他都有高声唱歌的机会,于是慢慢的他便不再座位上哼哼了。有时候,当我们学会聆听时,也许刺耳的噪音也会变乐声,孩子的行为习惯也自然会在老师的尊重中得以改变。现在的教育一直在呼吁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的表达。所以好的道德教育不是只有老师的声音,他需要学生的心灵之声,生命之音。反思我们的道德教育,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倾听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尽管他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你的课堂拦腰割断,但是我们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我们就有可能在今天的课堂上拣到一根“最大的麦穗”,我们就可能为明天的人生跑道上输送一名最有自信的成功者。人无静地,花开有声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既然你不是花,那就认真地做一株草吧。谁说草就一定不幸福快乐呢?”正如,假如做不了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吧,星星也能使自己明亮!作为我们教师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一点自由的空间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快“把耳朵叫醒”,学会倾听,这样才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因为,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二)俯下身子贴近孩子,“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