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鉴赏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的重要手段。若说:“九层之台,始于累土。”那么,良好的朗读习惯便是“累土”下夯实的基础,因此,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学好语文的奠基石。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如果没有良好的指导和训练,读起来会总是一个调子,容易拖腔,容易读断句,对于不同标点的句子也很难读出不同的语气,所以,让人听起来不是那么美。201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低年级对于朗读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所存在的问题是,在学生没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往往事半功倍。那么,怎样使“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循序渐进,消除顿读。不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一字或两字一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句子的概念,他们仅仅是从单个汉字的角度去读,最多也是连成词进行朗读,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顿读的现象。要对这一朗读障碍加以矫治,首先要从词、句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确表示一个意思的词或短语要连读,不能断开。接着,由词到短语,领着学生放慢语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充分感知。最后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连贯地读。开始时,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反复带领学生读,要力求一句话一句话地领,直至学生习惯于在有标点处停顿,习惯于读完整的句子,再逐步放手。这样,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时顿读的现象会逐步消失而走向自然。二、示范导悟,正确断句。课文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长句子,如果一口气读完会很吃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学会恰当断句。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朗读基础,能读通读顺比较简短的句子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练习读好句中的停顿。正确的断句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示范与领读,来源于经常性的朗读训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得到锻炼,并在朗读交流中通过示范、检查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该怎样在句中停顿。另一方面,这一能力的形成也与学生的语感密切相关。而低年级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方面恰恰是比较缺乏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过高的要求但也要逐步培养。因此,从低年级起,我们就要鼓励学生早阅读、多阅读,大量接触课外读物,在不断与语言接触的过程中领会句子的意思,找到正确断句的感觉其实,提前阅读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有水到渠成的功效。三、激发体验,读出情感。读通顺、读流畅仅仅是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还要努力改变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的现象,指导他们读出感情来。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句意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缺少情感体验,不能与文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要让1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产生切身体会,要让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使学生既在读书,也在感受生活。有时我们不必言传,可以通过图、动画、神情手势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只有当学生把自己投入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他们的情感才能自然流露,也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朗读时才能做到抑扬顿挫,语调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然,低年级学生对语气语调的把握不可能很快就那么准确,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语感比较好的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感情朗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朗读便会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四、反复强化,把握语调。朗读时每句话末尾字语调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