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情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感。因此课上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老师强调孩子们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朗读技巧的培养,而是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促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上进一步发展,在思想和情感上得以提升而成的个性化朗读。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呢?第一:找准适合感情朗读的文章或段落依据各类文本的特点,首先要判断课文是否适合进行朗读指导,如果忽略这点的话,就会超出孩子们的能力,即使教师付出事半功倍的精力,阅读教学也只能走向机械和造作。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文本,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这段文字描写折射出邱少云的处境以及他在烈火中煎熬的壮烈,反复品读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第二:保证正确、流利朗读是感情朗读的前提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假如一篇文章,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又何谈有感情地朗读呢?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想了很多方法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曾在学期末做过一个小学生朗读能力测试方面的抽查,结果是一篇长度适中的课文,能够把它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的孩子只占到20%,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我们教师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例如,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读准每课生字的字音,方法是:划出生字词——读词语——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读生字——读课文;其次,指导学生读有难度的长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试着读——指名读、读后评价——教师领读——学生自渎。学生正是在这种平实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第三.入情感知形象,移情体验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譬如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如《从现在开始》,读中体会动物世界中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说话的神情和语气。如: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教师可引导小朋友进入大森林里动物们竞选万兽之王的情景,问:谁来当猫头鹰,看他怎样下达命令?等学生朗读以后,评议猫头鹰下达命令时是否神气极了。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要敢于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静心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着力点只放在技法的指导上,而是以情感渗透为主,以畅快淋漓的表达情感为原则。记得有位教育者曾大声疾呼“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恰当的方法,正确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感情朗读的指导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