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与策略1.国内外情感教育研究现状1.1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现状当我们谈及西方的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苏格拉底,莎士比亚,柏拉图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文主义,关注人自身自由的发展。在巨大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开始挣脱思想的束缚,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提出了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口号,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并由此提出教师应该爱学生的观点,允许学生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和老师和平共处。文艺复兴之后,在西方教育界,情感式教育进一步发展,他们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遵循儿童的天性,主张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进行教育,以此遵从他们的兴趣个性发展,以人的共享来最终确定人的存在。1.2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现状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古国,孔子是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所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较早的较为朴素的情感教育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的我国,因此情感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试教育占到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导地位,在这期间,我国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一再缺失,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暴露出来,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开始了对情感教育的关注,有的学校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情感教育理念来进行教学实践。这些都表明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被广大的师生们所认同。2.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所需要注意的问题2.1以道德教育替代情感教育历史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更加重视情感教育的实施,更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多数老师在叙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往往与“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拥护祖国统一”等等相联系。面对强大升学压力、成绩压力的高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情感教育更加丰富的内容,简单地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代替情感教育,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2.2注重形势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的进行点滴的情感教育,多是把它作为辅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工具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往往流于形式,而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和知识目标同等重要的目标。2.3中学历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历史情感教育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后历史情感培养的有效性评估。历史情感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效果并不像认知的考评那样可以即时显现,而是具有阶段性、展延性和动态性。目前历史情感教育的评价存在着评价标准绝对化、单一化的问题,评价方法也缺乏准确性和可操作性。3.中学历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3.1知情相促原则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促进,相互约束的两个东西,情感总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由此推断,认识可以说是情感的基础,如果说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很高,那么他的情感水平绝对低不了,另外,一个人如果有了积极健康的情感,那么他的认识活动也会是积极的,相反,一个人有着消极的情感经历,那么他的认识活动也会注定消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水平,端正其认识态度,其次,针对学生们的厌学的现象,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历史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情感活动,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在进行相应历史知识培养的同时,充分挖掘出历史故事中的情感因素,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3.2师生共处原则所谓的师生共处,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健康积极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遇到问题师生坐下来好好解决,多给予学生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以此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达自己的肢体语言,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尽量变得生动有趣。3.3寓教于乐原则在教学中,一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会反映出不同情绪,实施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