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美感的体味与想象的激发美术课中美感的体味与想象的激发美术课绘画是学生倾心的天地,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像、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研究与探讨。在近几年的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本人也正是以其为已任,下面把自己的认识及做法谈之一二。一、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福桔”的教学,可通过“吃吃、看看、想想、画画”的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抢着答:“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差不多了,教师就剥开桔子,请学生吃,同时问:“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的答道:“像月亮”、“小船”、“镰刀”、“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激发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们知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如画“风”,可以对学生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画树干弯弯的;有的画树叶满天飞;有的画帽子飞了;有的画水起大波浪……,总之,十个同学有十幅独特的画,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又如,在三册教材中有“拔萝卜”的教材,我首先让学生讲讲拔萝卜的故事,然后分角色让小朋友们来演“拔萝卜”的游戏,学生们非常活跃,我让班里的小胖墩扮演“大萝卜”,一瘦小的男生粘上白胡子演“老大爷”,短发女生包上一块毛巾演“老太太”,另外一些小朋友戴上动物头饰演小花狗、小花猫,大家热情高涨,个个很投入,玩得特别开心。游戏完了,再要求把“拔萝卜”的场面画下来,并加以想象,可以画不同的人或物“拔萝卜”。学生的智慧就在这样的观察和想象中得到了培养,一幅幅作品生动有趣,美极了!有的还画出了“机器人拔萝卜”,有的索性画成了太空基地种成了一个特别特别大的萝卜,好几架太空船正在拔萝卜呢!作品之天真活泼,富有想象,是常人所不能想到的。三、引发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依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视听练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如,在教学中进行“3分钟接力画”等活动,在黑板上画出四个画框,每个框的不同位置画上不规则的形状,告诉学生别小看这不规则的形状,它可能变成一片树叶、一支花、一朵云,继而发展成一幅画。游戏开始时,分四组进行,一位学生将框中形状添画出一中形象后,第二位学生接着画……,当游戏结束时,由本组同学给画点题,最后,黑板上可出现“课间十分钟”、“秋游”、“春天到了”……等画面,接着让学生结合所画的画面情景,说一段话,这样将绘画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的能力,让美术与语文等学科联系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四、肯定创新,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严谨的准备,一环接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