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正确)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错误)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正确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正确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正确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正确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错误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正确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错误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正确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依法治国)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内心文明。3、(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3(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4、(国家本位)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6、(《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7、(等级伦理)是儒家文化的首要特征。8、(道德)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9、(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10、(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10(法治)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10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法律信仰)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10(严格依法办事)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10(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10、通过儒家“仁学”思想的总结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向(人本位)转化。5、“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1、儒家认为(人人和谐)对于国家的安定和个人的幸福尤为重要。2、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刘向)6、1985之首。7、法律法规再健全、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9、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宗法意识统治的熟人社会里,人们交往只需凭关系,不需要什么事先约定的规则。血缘关系的远近就是行为依据,(A、别,B、义,C、亲)就是行为准则。年美国出版了《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列为十大思想家2、而法治所讲的法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A、行政执法,B、司法,C、动态的立法,D、守法)2、法治是制度、精神和文化(A、制度,C、文化,D、精神)的有机体。2、法治定义就是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A、自由,C、人权,D、民主)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2、(A、法治,C、德治)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强国至道,强调和规范人与群体的权利、义务和意识行为。2(A、平等性,C、应当性,D、公开性)是依法治国的特征。3、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B、精神,C、物质)的所有成果。4、儒家的特征是(A、提倡“中庸之道”,B、崇尚礼乐仁义,C、尊奉六经,D、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推崇的是(A、修身,B、平天下,C、治国,D、齐家)5、“三教九流”中的九流包括(A、儒家,B、阴阳家,C、道家,D、法家)。5大藏经按语系分为(A、巴利语系,C、藏语系,D、汉语系)系统。5、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A、耕作,B、发展、尊重,C、教育,D、培养)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A、人文精神,C、人文主义)。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A、等级观念,B、国家本位,C、宗法意识,D、礼治主义)8、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A、精神,C、制度)两方面的因素。9、佛教的基本教义有(A、四谛,B、五蕴,C、缘起)。10公权力行为一般为(A、行政行为,D、司法行为)。6、历朝...